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背景下,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田園綜合體有哪些前提條件?
2022-05-09 12:54:22來源: 三農觀察 編輯:眾創汽車資訊網
《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背景下,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田園綜合體有那些前提條件?》的答題出得好。眼光有遠見,涉題很現實。當下國家惠農資金投入對接這方面的開發建設,“園”“體”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,投資力度前所未有。在鄉村振興戰略春風潮涌的新趨勢下,交流探討現代農業產業園與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建設問題,這關系到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方向,關系到國家惠農投資效益取向,關系到廣大農民幸福安康,關系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城鄉格局。為了拋磚引玉,互相學習,本人從三個方面回答一下“現代農業產業園”與“田園綜合體”的共性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問題,請老師和網友們批評指正!
第一,“園“體”兩者的共性
所謂“園”與“體,都是指客觀事物的名稱。比如某建筑大廈是一座獨立存在的房屋客體,單獨的一座可稱之為“體”,而這樣的大廈可以多座集聚到一個“園”內,稱之為“園”,其范圍規模與表現形式有所不同,基本內涵與本質特征并無多大區別。那么,兩者的共性表現在什么地方呢?主要有五個“共同點:一是都以土地利用為基本生產資料。無論“園”與“體”,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內容及其環境,都離不開土地資源的利用及其優勢的發揮。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,是農村農業產業興起的先決條件。離開了因地制宜,揚長避短,發揮優勢,改變劣態,創辦所謂現代農業產業園、發展田園綜合體都無從談起,無處著力,無事可成。二是都以發展高品位產品、高質量服務、高科技運用、高水平經營、高效益投資為建設發展的基本目標?;I謀、規劃、設計現代農業產業園或者構建田園綜合體項目,都離不開適度規?;?、實現機械化、綠色生態化、科技集約化、產品有機化、服務專業化、管理企業化、產業結構優化等要求為發展取向,建設高標準、產品高質量、管理高效率,經營高水平是共同特點和適應市場競爭的優勢所在。三是都以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為基本條件。無論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田園綜合體發展,都離不開土地整合、水利整治、環境治污、道路暢通、電力先行、網絡構建等基礎設施條件配套,只有通過大規模資金投入,打造良好硬件環境,改善了發展條件,才能為建設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田園綜合體奠定堅實基礎,才能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。四是都以農民增收致富、鄉村全面振興為基本方略。這是創辦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田園綜合體項目的戰略方針,應自始至終把握這個基本點。無論園區多產業融合發展,還是富有特色的一業為主、多產業兼營的綜合體發展,都要把促進農民增收、增加就業,實現集體資產權屬收益、土地承包收益、項目經營收益增值作為落著點,都應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主線貫穿始終。五是都要以遵規守法、過硬作風、廉潔為民作為基本保障。農業產業園、田園綜合體是三農建設的全新事業,系統性、開拓性、政策性、協調性很強,利益矛盾復雜,工作機制壓頭,要以堅定意志敢試敢創敢擔責任,嚴格依法操作,遵紀守規辦事,以過得硬的作風確?!皥@”“體”建設順利進行,確保投資建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!
從“園與“體”的類別來講,當然不是等齊劃一,而有不同具體情況的區別,“園”的方面,有農產品系列加工的園區,有從事農產品集散交易的單獨園區,也有范圍數十、上百平方公里的設施共建共用的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,還有以科研試驗為中心的行政引導服務園區等。在“體方面,有一業為主、獨具特色,多業兼營,鏈條式、組團試綜合發展、分散核算承包等等,產業優勢突出,形式多種多樣。無論“園”和“體”都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前景!
第二,“園“體”發展的前提條件是什么?
一是以問題導向解放思想,以化解矛盾深化改革,以創新發展為中心取向。什么叫思想解放,怎樣深化改革,歸根結蒂是以問題為導向,以把握規律、化解矛盾為立足點,做到實事求是,從實際出發,既摸著石頭過河,更以堅定意志想方協法過河,不怕擔風險,不受傳統習慣和守舊思維摸式的束縛,敢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。過來的四十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,當下面臨的深化改革任務,都是難啃的硬骨頭,重點、難點、痛點膠合一起,必須思想再解放,改革更堅定,務實再深刻,創新更給力。比如某市有一個灌溉農田三十多萬畝的大型灌區,已成立滿“花甲,省管地管相間,甲部門管人頭、乙部門管票子,發電有益歸省管,灌溉負重由地管等等,變化多次,分而治之。這里的水源非常豐富,而下游長期缺水矛盾無法解決,當下灌溉農田面積減少,水費收不上,開支很困難。上面管錢的部門不管事,而管業務的部門缺錢管不了事,職責權利交叉,矛盾不少。盡管涉事多方都作了很大努力,但屬地需求服務仍然無法跟上。問題、矛盾導向改革創新勢在必行,必須在化解體制機制障礙和改革、變革水利灌溉機制與方式上下功夫。應通過深入調研,明知這里山水優勢,總結六十年自然一遇,站到新時代高度,改革創新邁征程!
二是做好“三劃”,過硬基礎工作?,F代農業產業園、田園綜合體如何布局,必須因地制宜,重在產業,發揮優勢,突出特色,在“域區規劃”、“項目謀劃”、“主體籌劃”的基礎工作上下功夫。如果“園”區、“體”址僅以行政區劃踩定,而忽視水流域規律,就必然脫離順水順山順地貌的實際,有優勢發揮不出來,好項目落不著地。因此,布局“園、“體項目,要規劃先行,設計縝密,把項目謀劃貫穿始終,把經營主體的籌劃融入深處,反復論證,多次比較,既大膽設計,又切可行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比如湘江中游北岸有塊神奇的地方,約六十平方公里左右。改革前為四個小鄉的交界地段,十幾個村,不到一萬人口,全是裸露的石灰巖山,海拔150米至600米之間,土層脊簿,水源極缺,人平不足三四分農地,農不農、林不林、副不副,農民生活貧窮,農業學大寨中,以糧為綱,得不嘗失開荒種糧,難?;究诩Z,靠吃統銷糧過日子,當下多村為貧困村,改革后,農民自主調整產業結構,絕大多數青壯勞力外出打工經商,許多農戶從山上搬到山下建了新房。但這里的巖石礦源非常豐富。隨著國家基建規模擴大,骨料(即砼混疑土砂石)建筑材料供不應求,投資開采效益非常好。而這個地方的石頭具有搶眼的市場優勢。鑒于這里的實際,現代化農業建設、鄉村全面振興的路征如何走,只能通過這里的域區規劃,抓住資源特點,揚長避短,謀劃骨料開采項目,招商引資,籌劃出適應市場競爭的經營主體,才是唯一出路。否則,若繼續局限在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土地利用的老格局,老百姓是難以擺脫貧困、不斷增收致富的。若在這個達十萬畝的窮山缺水地方,深入踏查研究,山水田林路礦(即巖石)庭統一規劃設計,籌謀骨料產業生態園(即綠色生態開采,采石聽不見炮聲、破碎看不到灰塵,循水封閉流程,邊采邊綠)開發項目,發展前程十分美好。新中國建立七十年,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績,自然風水經歷了“七十年一遇”的考驗,利弊一目了然。把調查研究與域區統一規劃和產業項目謀劃緊密結合一起,才能情況明、根據足、目標準、改革創新決心大。這是實施“園”“體”開發建設的關鍵所在,是推進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的基本功。
三是 整合資源資產資金,大規模增加三農建設的基礎設施配套投入。無論“園”與“體”,還是廣闊農村面上,土地整理、水利整治、山林整裝(主要是綠化荒山、改造殘林)、環境整頓,路電暢通、林苑建設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,始終是穩定發展的短腿,而資金投入是短腿的瓶頸。尤其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,農民幾十年未自力更生投勞投錢,不適應市場競爭的矛盾壓力較大。通過惠農政策投入、國家專項投資、資產抵押融資、企業投資參與、項目承包注資等方式,增加投入總量、搏動資金用量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,確?!皥@“體”項目建設健康有序進行。農村許多地方山水、土地資源很豐富,只要配以必要資金投入,改善環境條件,就能快速而有效地促使綠水青山向“金山銀山轉變。
四是深化農村土地經營機制改革。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田園綜合體,堅持土地“三權分置制度的大政策、經營大格局,是必須遵守的前提條件,動搖集體土地所有權,就偏離國家制度性質,否定土土地聯產承包權,就放棄農村改革方向,不搞活土地使用權,就談不上規?;F代化農業。建設“園”、發展“體”,都必須把科學布局土地利用與配套基礎設施建設、加強土地保護、整合土地資源、提高土地產能緊密結合起來,做到因地其宜、用地其優、產業其效、地盡其利!
五是做到環境生態、產品綠色。這應成為不可踩越的“紅線”?!皥@”“體建設,無論種養和二三產業,從用地、用水、用種、用肥、用藥、用劑等各個環節,都應建立實物檢驗檢測、環節記錄建檔機制,跟蹤監管,透明公開。在任何情況下,包括旅游休閑業的吃住等服務環節,都要以生態、綠色為本,做到食品用品有機、無任何有害游客健康的灰色、黃色物體進入。要加深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理解,樹立山水環境既是生態大盤,又是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綠色產業。進一步解放思想,轉變觀念,突出山水特色,大做生態文章。所有“園和“體,不論規模多大、產業多類、自然環境多復雜,都應建立健全“生態紅線”機制,成為“綠色環保、生態至上”的示范樣榜。
第三,期盼高層布局、上下連動、綜合改革、全面協調。我國農業問題還比較復雜,現代農業農村建設任重道遠?,F代農業產業園、田園綜合體建設是傳統農業的大突破與變革。實踐操作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難點:一是“園”“體”項目難選定,規劃設計視野欠寬闊,項目謀劃涉及的資源整合、配置還思想不解放,創新缺實招。二是土地使用權的“小農格局難打破,怕有違農村改革方向、觸動農民利益擔不起責任、引起犯錯誤。三是基礎配套建設連動銜接難?!皥@”“體”建設的水、路、電、訊配套和土地整理、環境整治等設施建設是田間系統工程,往往因水流規律、暢行路徑、土石方切填等受局限,缺乏依山系、順水流、就地型、走優勢,而影響投資效率發揮,甚至得不嘗失。四是資源資產資金融合難,投入機制創新矛盾多、經營主體落地難。雖然“小農戶”與“大實體”連動經營模式理通道暢,但改革“組合拳”不容易打起來,涉及城鄉融合、要素配置的矛盾協調比較辣手。因此,應通過“園”“體”經驗不斷總結,加強成功典型示范引路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,堅定“四個自信”,期盼進一步打造“高層不斷施策、上下緊密連動、左右多方協調、政策法規保障、加強實踐創新、齊心心合力奮斗的新局面,使不同類型的“園”和奇彩輝放的“體”、比如“田園”、“森園、“路園”、“湖園”、“庫園”、“旅游園”、“休閑養生公園”、“老幼健體快樂園”等等“綜合體”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,公辦、民辦、多方合股辦,只要有利于人民為中心發展、有利于現代化農業建設,有利于生態產業融合、有利于農民增收和共同富裕、有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等等,都應務實創新、堅定改革、大膽開拓。咋看起來,似乎這些是唱高調、空口號、過標準,其實只要立足縣域、落地鎮村,到處都是見地見物的資源,綠水青山處處是文章。振興河山,實現中國夢,前程似錦!